27 February 2007

Group report

這學期,老天爺特意安排過去從所未有的團體報告,或許就是要用來對付我

這等悶悶的學生。



說實在話,研究操作的課程,在台灣從大四到研一一整年,上到都快爛掉,

在操作上面其實沒有什麼複雜性,甚至在操作的過程中,我還覺得有點無聊

。真正複雜以及有所得的,是藉由團體報告中,跟其他同學的互動、了解國

外學生工作的態度、分工,此外,最重要的收穫就是如何用英文操作研究。



先來談談分工好了。在學生國籍來源組成上。五個學生中,有三個英國人,

一個從非洲來的國際學生,再來就是從亞洲來的我,性別的組成上只有我是

女生。在接近一個月的工作過程中,五個人慢慢發展出不同的分工。在檯面

上,由於語言掌握的優勢,三個英國人輪流成為小組的發言人,他們可以很

快速地匯整我們每週的工作進度,然後在課堂中發表。但是在檯面下,我們

的分工就很不一樣。大塊頭Raj同學追求速度以及效率上,往往成為掌控工

作進度的頭頭,每次開會就很有效率地問我們這星期做了哪些的研究流程;

Thom跟Mike算是小組的智囊還有公關,非洲來的Ado在檯面上不太講話,不

過實際上則是報告最後總操刀的人。而我是屬於操作型的組員,除了問問題

以外,提供田野,以外國學生的身分跟被觀察者喇哩,藉由卸除被觀察者的

防備來獲得不太一樣的資訊,相信我,外國人裝傻這招,真的很好用。



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有些跟台灣討論中不太一樣的經驗。先談談他們對於國

際學生的態度。剛開始其實我相當害怕,尤其又跟一起來的台灣同學分開在

兩組中,自己要獨自面對一堆英文溜溜叫的外國人,心中總是恐懼。一方面

,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會不會拖累隊友,另方面則是擔心他們對於國際學生

,是不是會有傳說中的歧視?不耐煩呢?



結果倒是令我相當意外。他們的年輕並沒有讓他們顯現出輕狂與不耐。相反

的,每次身為國際學生的我或Ado在分享的時候,他們相當專注的表情以及

耐心的態度,大大鼓勵我跟他們的互動。當然,我知道的狀況是老師們對於

國際學生的歧視,這不在我的討論範圍之內,我只想討論同儕之間的互動。

後來連結在台灣與國際學生互動的經驗時,其實也的確如此。當國際學生在

台灣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跟你問話時,大多數人並不會冒出「天啊!你中文怎

麼這麼菜!」這種想法,相對的,你會花相當多的耐心聽他組織他的思緒。

反而,常常有印象的是英文流利的台灣人用輕蔑的眼光或言語看不太會講英

文的台灣人。這種反差倒是讓我覺得相當有趣。當然啦,可能是我個人偏見

,大家有不同的經驗或反駁也可以告訴我。



在態度上,工作態度也是相當不同。這裡沒有鄉愿、沒有拖時間這種事情。

對於每週進度的推展,大概是因為Raj的關係,大家進度抓得很緊,排班時

間表、田野調查的紀錄,約訪談的進度,大概都被他追著跑,不過也就的確

落實了何謂Project Management。不過,推測這跟分工很仔細有很大的關

係,不是一個人包辦所有的事情,對於計劃的推動的確助益很高。此外,在

討論過程中,常常會有火爆的對話發生。沒有那種:「我覺得這樣不太好,

或許怎樣比較好」這種話出現,直接就是:「這個不對吧,跟研究主旨不一

樣,應該是怎樣怎樣」。或是:「Thome,等下等下,你為什麼一定要一直

問這個問題?你的理由是什麼?這個問題沒有切中我們的研究核心啊!」有

時候兩方對壘表情或語氣其實都很差,微妙的是,兩方在這種針鋒相對的情

境下,風度就會不自覺地產生。冷個一兩分鐘,或是一方講個「我們在多想

一下」,兩方便會開始重開對話。



這是覺得跟大家一起工作比較有趣的觀察。當然啦,自己是還有很多地方需

要突破,就等現在不停地充足自己的自信心,突破重重的關卡。不過這學期

初已經有相當大的進步,去博物館跟路人喇勒...woo...想想很自閉的我,

在台灣都不可能了,現在竟然這樣做了,還用英文跟人家喇..我只能說,外

國人的身分真的很好用啊!



對於異鄉人,大家總多了份寬容與耐心啊。

1 comment:

younguy said...

真羨慕你都有這種機會,像我覺得最可惜的就是沒有這種Team Work

的經驗,唯一出國美中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