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重視閱讀 光是捐書有用嗎
更新日期:2007/11/28 10:05 【丁文玲/台北報導】
長久以來,一提到鼓勵學子閱讀風氣,大家心裡浮現的就是「捐書」。從總統、
副總統、馬英九等政治人物,到教育學者李家同、曾志朗,宗教領袖星雲法師、
慈濟,以及作家、出版社等,都曾先後發起募書捐書活動。但是,台灣兒童的閱
讀風氣,單憑捐書就有用嗎?
台灣曾發起捐書到蘭嶼的活動,結果是一箱箱數不盡的書送到蘭嶼,卻原封不動
放在鄉立圖書館裡發霉。原因是當地圖書館沒有專業的館員,可以將這些捐贈的
書籍分類上架甚至管理,並因圖書館內所有的冷氣機都壞掉,玻璃也破損,孩子
根本不願意進去看書,徒然浪費捐書好意。
「No More Books!先不要再急著捐書了!還有更多更重要的工作等待我們去做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凌爾祥苦笑說,基金會從二○○四年以來,深入
兩百所偏遠地區的小學,執行「希望閱讀」的計畫。他發現,這些地方的孩子其
實缺的不是書,「缺的是能夠真正帶領他們閱讀的人,讓他們一步步養成閱讀的
習慣。」但台灣的大人自己不愛讀書只捐書。
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反對浮濫捐書,她甚至犀利的指出,所謂的「
地方自治」制度讓鄉鎮地方有選舉沒文化,漏洞百出的圖書館法,更使地方圖書
館變成三不管、面臨沒有預算的窘境。
「大人不讀書,圖書館又缺乏專業體制與經驗累積,孩子的閱讀能力怎麼好得起
來?」陳昭珍說,書其實不是問題,台灣社會風氣不重視閱讀之外,教育體系未
能全面融入閱讀的提升與培養,也是學童閱讀能力低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I had a dream 分隔線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I had a dream long time ago. 欸,我不是Dr. 馬丁路德啦。然而,這封報導,的
確讓我回想起曾經有過的夢。
在我決定要唸碩士前,有一陣子台灣很流行森林小學。森林小學的教學自由,以
及對於「讀書」所懷抱的遠大期待,曾讓我很嚮往。懷抱著一個很大的夢想-想
要真正改變台灣,要從小孩子的童年時候做起,我堅信著。因此,那時候天真爛
漫的我,立下一個志願,想要去偏遠地方的學校,教導需要教學資源的孩子們,
領略唸書的樂趣。只要是文科,歷史地理文學,什麼科系都好。
因此,腦子裡就會有這樣的想像:林老蘇,喔不,林姐姐坐在草地圍繞的教室裡
,跟孩子們一起唸書,跟大家分享三國演義的世界,或是分享世界各地的人情世
故,讓山中的孩子也能像我一樣幸運,體驗唸書的幸福。
欸,真的,我真的曾經一度很想去當小學或中學老師。不過當然,世事難料。
而且,我發現,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麼美好。偏遠地區的孩子,因為家庭
經濟的緣故,沒有辦法上學、輟學的大有人在。更糟的是,在這個錢與權才是萬
能的社會的風氣下,價值觀早已扭曲。就算可以唸書,「看書」對她們來說,並
不等同於體會書的奧妙與體會閱讀的美妙,而是把「書」當作是向上爬升的「工
具」(抱歉我用這麼刺眼的字,不是嗎?社會學裡面是有天花板理論,我相信大
部分人要看書、被要求看書也是因為可以出人頭地,突破現狀、突破天花板的期
待),原本的目的變成了工具。書可以教導仁義道德?屁。書可以涵養性情?你
在裝肖!唸書讓人有內涵?富人的內涵,是錦上添花,讓自己不要窮到只剩下錢
,上流社會嘛,還是要裝得有點「內涵」。窮人的內涵?拜託,能混口飯吃再說
吧。唸書、看書,是為了讓你聯考考上第一志願,考上第一志願,讓你進公司,
有點本錢掙錢、掙權,這才是「有用」的「看書」。
別否認,就算我愛看書,我也是這樣被灌輸長大。
既然,暫時沒有辦法去偏遠地方教書了,那我捐書吧。後來,養成我捐書的習慣
。但是現在看來這篇,心裡是有那麼一點心虛與遺憾,心虛的是,自己沒能親自
去身體力行,讓人體驗廟堂之美,卻用捐書來讓自己多點心安,遺憾的是,對自
己少年夢想無法踐行的一種遺憾。是,沒能上課的孩子,能看得懂書多少?都已
經沒能上課了,有多少時間讓她們在圖書館裡?朋友曾提過認養的山上孩子,都
已經六年級了,卻從寫給她的信中不難發現文字操作的能力還有待加強。他操縱
文字的能力都不好了,你捐書?無異於丟給他魚竿卻不教他釣魚。捐書,不過是
讓自己心安的醜陋把戲。
我還是有那個夢想啊,在偏遠的地方教導孩子體驗廟庭之美。可是現在,如果老
闆們、父母們知道了這個虛無飄渺、沒見過社會現實的孩子的夢想,恐怕會想打
扁我吧。呵呵...
28 November 2007
I had a dream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