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December 2008

自己的櫥窗展演

看到某板有人的PO文,感觸蠻深地回了文。



觀看,在個人前往倫敦的旅途,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行程。無論是泰德、大英、國

藝等,都是再三會去觀看的場所,一方面是因為不用錢,另一方面是因為如果在

台灣要去看到這些實體,可能性的發生多半要花上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也說不

定。與出身帝國的人以觀看來實踐另一種殖民的過程不同;我的『觀看』,多半

帶有『宗教』行為與色彩,是一種膜拜、崇敬、悲哀、教育,當然還有消費的眼

光,去博物館看歷史的具象物與時光遺落的痕跡。



我是那種會事先做功課然後去看展演的人,不過還是很喜歡跟人擠著看解說,拼

了命去借語音導覽,就是希望聽到什麼是文本裡面沒看過的東西,或是希望聽到

相關單位針對不同的群眾,所編織出來的故事。



Always want to hear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different, or even

something ridiculous.



這畢竟還是跟自己做功課,不一樣。包含的是一種莫名的期待。



不過自己也當過湊熱鬧的或是觀光客。我還是想,部分民眾就是看了媒體去湊熱

鬧,平常根本不關心這些事情,然後到了現場只接受說明文字或導覽的資訊,就

以為知道整個故事了。



不過有時候就算做過功課後,再去湊過熱鬧,仍有相當的空虛感。先做了功課再

去看實體的意義是什麼呢?如紀登斯所說,當全球化媒體的時代下,事實上你已

透過媒介,將遙遠時空的事件/物件,延續至個人的日常生活空間;而透過媒體

,尤其是網路上的資訊,你甚至可以得到比具體空間中的物件更清晰、更無障礙

或干擾的訊息,除了不是3D立體實體以外。



然而你到現場看到的實體,除了他是『本物』外,他不能觸摸,你無法感受她身

上織品的紋路,你無法觸碰她身體皮膚經過歷史風霜的乾枯與皺摺,無法體會幾

百年覆蓋在黃土之下的孤獨...



這跟你在各種媒介、各種文本中看到的平面圖象與資訊,有什麼不同?具象的意

義是什麼?



大家拼了命,觀看著連自己都無法產生共鳴、甚至不知道故事的文物,去看遙不

可及的不知名實體,當然我知道樓蘭女很有名啦,究竟,是為了什麼?還是,只

是希望自己也變成電視櫥窗裡的一個表演者,當你看著電視時。然後證明自身是

被鑲嵌在全球化物件的時尚結構裡嗎?



凸!覺得自己很布希亞。找一句布希亞的話來下註解:「過度真實已死。所以,

超現實萬歲!」(L'hypperréalité est morte. Vive l'hyperréalité !)

No comments: